张强老师获“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

科技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青年科学家发挥着什么作用?

2023年11月11日-12日,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颁出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SDGs Award,旨在表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而作出创新成就的青年科学家,全球三位青年英才获奖,FLOTU张强教授因在通过锂键化学、电化学储能材料实现清洁、安全、低成本能源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为获此殊荣的三位科学家之一,彰显着青年科技工作者求真、创新、专注的榜样力量!

面向国家的真需求!

一路走来,已经多次获得各项奖励的张强,说起本次获奖,还是觉得“意外、惊喜!”。

undefined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泰勒为张强颁奖

距离获奖过去几天后,张强回过味儿来: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自身研究方向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紧密相关。“清洁、安全、可负担的能源不仅中国需要,全世界都需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我理解,这个奖是号召和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领域,并为之作贡献。”

只不过起初,张强考虑的并没那么多。

2011年,在美国、德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的张强下决心回国,在母校清华任教的同时,把锂电池等新能源材料研究作为长期方向。

彼时,他思考更多的,是自己国家对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我国能源结构长期处于富煤、贫油、少气的状况,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新能源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undefined

受邀参加2023中关村论坛

按照张强的理解,做好科研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这其中,有奔着国家当下和未来的真需求找准方向的过程,也有以钉钉子的精神一干到底的劲头。

张强认准了,要提前布局,做引领性的科学研究

为了让锂电池单位质量储能更多、寿命更长、器件更安全,实现风能和太阳能大规模、高安全利用,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关,在锂键化学以及锂硫电池电极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引领技术,助推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没人做过更要做!

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应着眼于国家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张强团队聚焦锂电池未来技术需求,确定了多个前沿课题并展开研究:用人工智能预测分子性质,更高效、精准地找到关键能源材料,设计出更安全的电池体系;发展高性能的锂电池储能体系,将低成本、高安全、高容量的储能器件大规模应用,实施绿电直接用于高能耗化工电解过程的示范研究……

这种前瞻性和紧迫感,张强解释,一则来自国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二则来自师者、前辈的精神浸润。

undefined

在清华110周年校庆晚会上,化工系金涌(左二)、魏飞(左一)、张强(右二)、张学强(右一)四代师生同台

在清华9年的学习生涯,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张强影响很深。他师承于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军人魏飞,魏飞则曾师承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化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从事博士后研究。

“七八十年代那会儿,我们缺衣服,金涌老师研究的流态化反应就奔着合成衣服材料去。到魏飞老师这儿,做碳纳米管,研究怎么化学炼油,再到现在用二氧化碳制备绿色航煤……他们非常有前瞻性。”张强觉得,三代人不同的研究方向恰恰证明了“从国家需要出发做科研”“做引领性研究”的理念正在传承。

undefined

张强与学生张学强(左)、陈筱薷(中) 在电池测试实验室。

他要把这种理念传递下去。在课堂上,他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志向和兴趣,“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时代命运同步,在复杂体系中看清问题、找到关键。只要方向正确,就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他的学生里,有9人获得清华特等奖学金,博士研究生陈筱薷、赵长欣、李西尧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他组建的锂电池研究团队也在不断壮大。

越走越难也要走!

近几年来,让张强感受非常明显的一点是:所做的事越发令国际同行瞩目,“大家会借鉴我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此,他解释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超前,“做得好必然会有人跟。”

基于团队在全球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前不久,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刊载了Nature Index对张强的采访。

从奔着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到看到本国之外更大范围的需求,张强开始更深刻地思考团队的研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下的重要意义。

他在访谈中回答得言简意赅,“中国需要通过创新上的引领来体现对新能源发展的贡献,目的是为给全球贡献清洁、安全、可负担的能源。”

undefined

张强受邀参加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分享研究成果

作为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张强卯足劲儿要把研究再往应用端推进更多步,“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做了不少新的能源材料,如何将原创布局转变成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

虽然每往前走一步,意味着会遇到更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他仍希望通过团队科研,帮助更多企业解决对新技术的需求,助力中国乃至全球更多国家的能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做的事,别人没做过甚至没敢想过,但是能得到全球认可,恰恰也是因为这一点。赶上了国家重视科技创新、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的好时代,更要担负起责任,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张强说。




摘自:清华大学